上古春秋茶是什么茶(什么季节喝什么茶)
一、茶的起源是什么
1、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,茶叶是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。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,黄帝则姓姬名荼,荼即古茶字。茶与可可、咖啡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。
2、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: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,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,有的认为起于周,起于秦汉、三国的说法也都有,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“茶”字的正体字为“荼”。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,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“茶”,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。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,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。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,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。
3、蒙顶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。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《童约》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,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。
4、唐·陆羽《茶经》: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。”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,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、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。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。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,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,煮好的水,其色微黄,喝入口中生津止渴、提神醒脑,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,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,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。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,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,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,当他尝茶时,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,查来查去,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,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“查”,再转成“茶”字,而成为茶的起源。
5、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:“周武王伐纣,实得巴蜀之师,……茶蜜……皆纳贡之。”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,巴国(今川北及汉中一带)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。《华阳国志》中还记载,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。《华阳国志》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,因此历史意义更大,也更为可靠。
6、西汉·王褒《僮约》: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,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。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(公元前59年)正月十五日,是在茶经之前,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,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,内容如下:
7、舍中有客。提壶行酤。汲水作哺。涤杯整案。园中拔蒜。斫苏切脯。筑肉臛芋。脍鱼炰鳌。烹茶尽具。哺已盖藏。舍后有树。当裁作船。上至江州。下到煎主。为府椽求用钱。推纺恶败。傻索绵亭。买席往来都洛。当为妇女求脂泽。贩于小市。归都担枲。转出旁蹉。牵牛贩鹅。武阳买茶。杨氏池中担荷。往来市聚。慎护奸偷。
8、“烹荼进具”,“武阳买荼”,经考该荼即今茶。由文中可知,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,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,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。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,发现陪葬清册中有“□一笥”和“□一笥”竹简文和木刻文,经查证“□”即“槚”的异体字,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俗。
二、什么是功夫茶
1、所谓“功夫茶”,是一种泡茶的技法。
2、之所以叫“功夫茶”,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。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,此功夫,乃为沏泡的学问,品饮的功夫。“功夫茶”起源于宋代,在广东的潮州府(今潮汕地区)及福建的漳州一带最为盛行,乃唐、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。
3、“功夫茶”采用的是乌龙茶叶,如铁观音、水仙和凤凰茶。乌龙茶介乎红、绿茶之间,为半发酵茶,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“功夫茶”所要求的色香味。
4、一、盖碗的茶具,盖碗茶具是一种上有盖、下有托,中有碗的茶具。又称“三才碗”,盖为天、托为地、碗为人。
5、二、茶海:(也叫“公道杯”),又称茶盅或公道杯。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。为避免浓淡不均,先把茶汤全部倒至茶海中,然后再分至杯中。同时可沉淀茶渣、茶末。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,以滤去茶渣、茶末。
6、三、茶匙、茶荷:(就是干茶入壶前的量具)跟其他杂七杂八的用具一套买的,搁在一笔筒似的东西里,整套叫茶道。
7、四、炉及水壶:电或酒精烧的都可以,本身发热时不生异味就行(必备)。绝大多数功夫茶要求沸水,万万不能用饮水机或电热水壶代替,因为它们设置的恒温是90~95度,而且太多水不断地沸腾水质会受影响。
8、五、茶杯:白瓷薄壁的,不影响茶色和茶味,清洗也方便。
9、六、储茶罐:纸罐,外套密封袋最方便实惠,纸罐遮光,密封袋封气味和潮湿。
三、粮茶是什么
粮茶,平衡五六府!
“粮茶”是一款符合现代人养生理念的五谷植物饮品,是追求健康低糖、脾胃怕寒、易上火人群的生态选择!
“粮茶”是一款符合现代人养生理念的五谷植物饮品,是追求健康低糖、脾胃怕寒、易上火人群的生态选择!
“健康哪里找,黄帝内经藏。“粮茶”的研发理念来自《黄帝内经》关于养生的记载,在传统配方的基础上进行研发、创新、改进,制造出更适宜现代人养生理念的一款健康低糖饮品。
“粮茶”以五谷杂粮为主要原料,加上滋阴补肾的黑豆和枸杞,养胃健脾护肝的五色豆、黑米、红米、糙米、小麦、南瓜、龙眼等原料,不仅可以起到清热解渴的目的,同时还可以补充人体丢失的植物性氨基酸、不饱和脂肪酸、膳食纤维、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,达到去火养胃健脾护肝的效果。
传统的凉茶一般药性较强,药效显著,喝得太多对脾胃造成伤害,可能导致腹泻、胃寒等症状。
“粮茶”属于粮食类温性饮品,健康低糖。在五谷的基础上,它加入了枸杞、龙眼、南瓜,辅以少量草本,演变为一款符合现代人养生理念的五谷植物饮品,是追求健康低糖、脾胃怕寒、易上火人群的生态选择!粮茶,平衡五六府!它开启了中华粮茶史的新篇章,是中国高端饮品发明者。
一代医神孙思邈曾说过:“五谷宜为养,失豆则不良。”五谷的功用可见一斑。
五谷杂粮是公认的无公害天然绿色食品,具有特殊的食疗食补的作用,在现代安全保健食品中具有重要地位。五谷杂粮中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、矿物质、纤维素等营养成分符合人体摄入的最合理比例,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。
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。”认为饮食要做到身体健康所需营养的全面供应,才能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。
据史料记载,秦灭六国后,秦始皇的帝国霸业并未就此停滞,而是一举挥师南下,50万秦军越过岭南,直达南海。古时战争,谁的粮草丰富,谁就能战得更久。
自商周起,我国一直以谷物为主食,而当时大米尚未广泛种植,所以那时的谷物中并不包含大米。春秋战国秦汉时期,军队中的粮草便是现如今我们所理解的五谷杂粮。
相传,秦军在到达广西后就遭遇了瘴气,由于不适应当地气候,多有上火燥热、精神萎靡者。在与土著的较量中主帅屠雎被杀死,加上当时灵渠尚未修筑,军中粮草枯竭,饥饿蚕食着秦军的战斗意志。
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中有关该战役的记载如下:“(秦始皇)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,为五军,一军塞镡城之岭,一军守九疑之塞,一军处番禺之都,一军守南野之界,一军结余干之水。三年不解甲驰弩,使临禄无以转饷。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,以与越人战,杀西瓯君译吁宋。而越人皆入丛薄中,与禽兽处,莫肯为秦虏。相置桀骏以为将,而夜攻秦人,大破之。杀尉屠睢,伏尸流血数十万,乃发谪戍以备之。”
正直秦军陷入恐慌之际,一名士兵的建议让秦军保存了最后的战斗力。那名士兵因家中贫寒缺粮,平时在饮食上便做了些调整:先像煮粥一样将谷物煮沸,在汤水尚未浑浊前便将谷物捞出,重新加入清水熬煮至熟烂。那些清澈的、散发着谷物清香的汤水,谓之“谷气”,可作汤食用。而再次熬煮的谷物则如同往常一样成为主食。长此以往,他便发现家中老小不再像原先那样总感觉饥肠辘辘。为此,秦军一改原有的饮食习惯,让仅剩不多的粮食最大程度发挥作用。
更为意外的是,军中士兵上火燥热的情况很快便得到了缓解,这可解决了困扰秦军的大难题——为减轻士兵上火燥热,军医熬煮了凉草汤,却不想引起大多数士兵腹泻的情况。经军医检查后发现,凉草汤虽可压制火气,却又寒气太重。“谷气”由谷物熬煮而成,性温和,不会造成肠胃的负担。它的出现真正给了士兵生的希望。时至今日,福建两广地区,仍保留着熬煮绿豆、薏仁汤用于去湿、降火、解毒的习惯。这大概与历史不无关系。
追寻那段历史,我们便发现了“谷气”的踪迹。经过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改造,它拥有了全新的名字——“粮茶”。
1.望松粮茶横空出世.中国经济导报.2013-3-22[引用日期2016-04-23]
2.健康食品唱主角.优酷网.2012-11-18[引用日期2016-04-23]
3.望松粮茶初相见.人民网.2014-6-24[引用日期2016-04-23]
4.望松粮茶初相见.上海之窗.2014-6-26[引用日期2016-04-23]
5.(上古)黄帝等.黄帝内经:凤凰出版社,2012
6.刘安.淮南子:北京燕山,1996-5-1
7.中国营养学会.中国居民膳食指南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6-5-13
本文来源网络,未经允许,严禁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