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叶如何调整口感的方法(选茶叶的基本技巧)
一、如何减少普洱茶的苦涩味道
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,熟茶经过渥堆发酵,苦涩会变得很低。但是生茶(为行文方便,后文普洱茶皆指普洱茶生茶)则不然,在正常制茶工艺的前提下,生茶尤其是新茶的苦涩度会相对比较高,即便是原料非常好的古树茶,苦涩度相对绿茶、黄茶、红茶、乌龙茶来说,也要高得多。
如果对普洱茶新茶进行陈放,其中的苦涩物质会大大减少甚至几近消失,普洱茶的口感会变得醇润甘滑。所以,如果工艺正常,苦涩基本上是普洱茶新茶或者陈放时间不够的普洱茶的专属。
我们有没有办法去减少这些普洱茶中的苦涩味道呢?当然有,我们可以从陈放、生茶再加工(烘、烤)、泡茶等方面着手去减少这些普洱茶中的苦涩味道。
通过长时间的陈放,在后发酵的过程中,普洱茶中的苦涩物质会被破坏,苦涩度会大大地降低直至茶汤变得醇润甘滑。
因此,普洱茶注重的是越陈越香,不太主张喝新茶,即便是品质非常好的古树茶,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陈放。在制茶工艺正常的前提下,普洱茶新茶的品质越好,后期需要通过陈放减少苦涩的时间就越短。
像一些品质比较好的古树茶,陈放三五年以后,普洱茶的苦涩就会降得很低很低了,而一些用料比较粗老的台地茶,在湿度(50度左右)和温度(20—30度)合适的前提下,可能需要15年乃至20年。
所以,如果普洱茶中的苦涩味道比较高,可以采用陈放的手段让其中的苦涩降低。但是,需要指出的是,这一切都必须以普洱茶制茶工艺正常(传统制茶手法)作为前提。
普洱茶之所以会苦涩相对比较高,主要跟普洱茶的制茶工艺有关,普洱茶采用的是低温杀青和日光凋萎,这种制茶工艺不能有效地破坏茶叶中的苦涩物质,而采用高温杀青甚至烘焙的绿茶,苦涩就要轻很多很多;高温杀青后再发过酵的黄茶、红茶、乌龙茶(乌龙茶还有摇青工序)苦涩就更低了。
我们在喝普洱茶时,可以利用绿茶尤其是乌龙茶等茶的低苦涩原理,利用烘焙、烤等手段对普洱茶进行再加工,减少普洱茶中的苦涩。
家庭喝茶,可以利用微波炉对撬好的普洱茶进行烘烤,温度大概在500度左右,烘烤一两分钟就可以了。也可以买一个烤茶罐,把撬好的茶放进去烤两三分钟。经过这种手段处理的普洱茶,苦尤其是涩,会降低很多很多。
在云南,可以经常看到当地人用烤茶法来减少普洱茶新茶的苦涩。这种经过烘烤的普洱茶不仅苦涩减少,而且还别有风味。
在闷泡法、功夫茶泡法、煮茶法等几种常见的泡茶法中,功夫茶泡法最适合用来减少普洱茶中的苦涩。在利用功夫茶泡法来泡普洱茶时,还可以在茶具的选择、撬茶工具的选择、降低泡茶水温、注水方法、出汤速度等方面入手去减少茶中的苦涩。
1.选择能够降低茶叶苦涩度的茶具,如薄瓷盖碗、建水紫陶等
在泡苦涩度比较高的普洱茶时,一定要注意茶具的选择。如果是泡普洱茶新茶,可以选择那种保温效果较差的薄瓷盖碗,让普洱茶的苦涩物质在低温茶水中减少析出,从而达到减少苦涩的目的。
如果是泡苦涩度比较高的3-5年的次新普洱茶,可以选择那种薄壁口大的大肚建水紫陶壶,其特有的透气气孔原理和过滤功能,能够有效地降低茶水的苦涩度,这种壶对普洱茶涩度的改善尤其明显。
2.撬茶时注意茶针的选择,尽量用那种尖而细的茶针来撬茶
普洱茶的常见的型制有沱、饼、砖等,在泡茶时,撬下的普洱茶条索越完整,茶中的苦涩物质析出越慢,茶汤的苦涩就会越轻。因此,如果要减少普洱茶中的苦涩,可以在撬茶工具及撬茶上下一点工夫。
在选择茶针时,用那种比较细、尖的茶针来撬茶,有利于普洱茶条索的完整。如果用这种茶针撬茶时速度再慢一点,手再轻一点,普洱茶的条索会更完整。用这种条索相对完整的茶泡出的茶汤,苦涩会相对碎茶轻很多很多。
在泡普洱茶时,我们可以发现,如果泡茶的水温度高,茶的苦涩会变高,如果降低水温,茶的苦涩会明显轻很多。
因此,在泡苦涩比较明显的普洱茶新茶、次新茶时一定要注意水温,新茶用85度左右的水(水开以后静置几分钟),次新茶可以使用90度左右的水,要尽量避免使用那种保温效果比较好的厚瓷盖碗和厚壁口小的陶壶。
4.泡茶时定点、低、缓注水,尽量不要让茶叶在茶具中翻滚、碰撞
泡茶时,注水方法也很重要,如果采用高冲入水的方法来泡茶,茶叶在茶具中翻滚,相互碰撞,茶的苦涩物质析出变多,茶的苦涩度会高出不少。
所以,如果想减少普洱茶中的苦涩味道,在泡茶注水时,可以采用定点法沿着盖碗或者壶的边缘,开水壶口尽量降低,靠近茶具,缓缓的把水倒进茶具中。利用这种注水手法,也能有效地减少普洱茶中的苦涩味道。
5.出汤手法要快,尽量减少茶叶闷泡的时间
在泡普洱茶时,出汤速度要快,尽量减少茶叶的闷泡时间,茶叶闷泡的时间越长,茶汤中的苦涩就越高,反之,苦涩越低。
一般泡普洱茶时,我出汤时间是十几秒,这样泡出的茶汤苦涩会轻很多很多。
如果不是陈放时间足够的陈年普洱,平时泡茶时尽量不要闷泡,即使是品质非常好、苦涩很轻的古树普洱茶新茶,长时间闷泡也会苦涩,尤其是涩,会变得非常明显。
在和普洱茶茶友交流时,有些茶友建议通过减少投茶量来减轻普洱茶中的苦涩,这点我不太认同。我总觉得,在适合个人口轻重的前提下,投茶量应该是固定的,减少投茶量,茶味会变得轻淡,于喝茶者,喝茶的乐趣会降低很多,也就失去了喝茶的意义。
前人说不苦不涩不是茶,这话当然有道理。当然,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苦涩越重,茶越好。普洱茶中也有一些苦涩转化非常好,让人几乎感觉不到苦涩的好茶,但是,这种茶的身价注定不会太适合普通的喝茶者。
如果普通的喝茶者碰到了一些苦涩比较明显的普洱茶也不用沮丧,可以利用陈放去减少茶中的苦涩,也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如烘烤再加工、泡茶手法等来减少茶中的苦涩。
总之一句话,每一款技术合格的普洱茶都会有它的品饮价值,无论是价格高昂的精茶还是价格实惠、苦涩明显的粗茶,无非是后者需要我们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来琢磨罢了。
二、影响茶叶口感的因素有些什么
1、影响茶叶口感的决定性因素有很多,经过整理,使用通俗易懂的话归纳为以下几点:
2、(一)茶产地,茶树生长环境地理海拔条件的不同,决定了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,雨水温度湿度情况对茶树本身有影响,因此各个茶区的茶山都各有特色,气候条件和雨水充沛与否都会对茶叶本质有着较大的决定作用,比如:雨水大雨水多的地方与干旱的地方的茶本质有着截然不同的口感。
3、(二)茶原料,茶树生长的树龄以及茶树种类的不同,也会对茶叶本质有影响,树龄四百年以上的古树茶、老树茶、两百年左右的乔木茶树以及台地茶等各种茶叶鲜叶本身,口感都有着不同之处。春茶和秋茶也有着本质的不同。
4、以云南的茶叶为例,春茶吸收了秋冬两季土壤的大量养分,叶片中内含物质要比秋茶少,水分也少,所以春茶要鲜嫩许多。
5、(三)茶工艺,决定茶叶鲜叶本质不同对不同口感的呈现,不止表现在茶山头与原料。茶工艺是对茶本质鲜叶的进一步强化决定,生茶与熟茶,熟茶与滇红茶,熟茶老茶头与熟茶散茶,甚至与小沱茶这些茶的工艺的不同,决定了这些茶叶的口感也是有不同的,比如糯米香小沱茶里添加了糯米香叶,糯米香叶对茶叶的香味有影响,所以呈现的口感也有所不同。
6、(四)茶存放,发酵之后存储的环境,存放在昆明和存放在广东的茶仓是有区别的。存放条件也对口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。
7、(五)茶冲泡,一杯好茶需要较好的冲泡技巧和冲泡方式,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泡同一款茶叶的冲泡方式,呈现同一款茶叶的口感也是千差万别,甚至于:今天泡出来的跟昨天泡出来的都有不一样之处,喝茶前吃的食物不同,吃了食物喝茶又不一样了。茶具用玻璃还是用紫砂,用盖碗还是用飘逸杯,这些都有非常明显迥异的口感呈现。
三、为什么品质越好的茶叶,口感却越淡
1、近年来,茶友圈内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:越好的茶叶口感越淡。
2、貌似还挺多人拥护这种说法,难道口感醇厚就比不上清淡?是不是有点“小清新”PK中年大叔的味道呢?
3、其实,就像喝茶,仔细品鉴,就能品出它的真味。我们也把这种说法,细细思索一下,看看是否真的有道理。
4、首先,口感滋味只是衡量一道茶叶品质优劣的评鉴标准之一,从产地、工艺、原料、仓储,再到冲泡技艺,以及具体到茶叶的色、香、味、形等等,我们均需要充分加以考量。
5、当然,茶叶最终是用来喝的,万千优点终究凝聚在舌尖方寸之地的一时之感。但单以口感滋味来评判,显然是不够的。
6、其次,我们再来看看“越好的茶叶口感越淡”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?
7、“淡”相对应的便是“浓”。茶味浓,可能意味着苦和涩。但我们别忘了,茶叶的本味就是苦和涩。有了苦和涩,才能在后续的精加工中,得到充分的兼容并蓄,进而产生化学反应,转化为令人回味无穷的甘甜和韵味。
8、所谓,先苦后甜,有苦才有甜,便是此理。
9、“淡”还有层意思“薄”。对于好茶来说,汤色可淡,滋味忌薄。淡薄的茶叶,说明内质缺乏,茶气缺失,更遑论喝茶的层次感。
10、你看一杯优质的清香型铁观音,抑或是高等级的银针、黄茶等等,哪个不是冲泡后汤色看起来就是比低等级的同类茶来得清澈透亮,但口感滋味并不淡薄,反而是落水含香,甘爽浑融,回甘生津快。
11、所以,对于好茶来说,淡并不代表薄。而且针对不同茶叶品类的不同工艺特色,更有更加具体的细分。譬如:绿茶的鲜嫩、青茶的回甘、老茶的稠滑等等。
12、因此,不管是何种品类的好茶,清爽是一种美,醇厚也是一种美,滑顺亦是一种美……浓淡之间,一定是“水中含香,汤中有味”,非常饱满充实的感觉,怎么可能会是淡呢?
13、我是【义芳君说茶】,每日分享原创茶文。欢迎茶友关注交流,留言转发。
本文来源网络,未经允许,严禁转载